一、病因机制

图片来源于网络
-
挛缩性瘢痕
-
核心机制:真皮层创伤后,肌成纤维细胞异常激活,导致基质过度收缩与皮肤回缩。
-
常见诱因:深度烧伤、跨越关节的深部创伤、感染创面愈合不良。
-
病理特点:胶原纤维无序增生,形成坚硬、粘连的瘢痕组织,常累及深层肌肉及神经。
-
萎缩性瘢痕
-
核心机制:皮肤全层(含表皮、真皮及皮下组织)严重损伤后,胶原纤维合成与分解失衡,导致组织缺损与瘢痕萎缩。
-
常见诱因:大面积Ⅲ度烧伤、肢体撕脱伤、慢性皮肤溃疡(持续3个月以上)。
-
病理特点:表皮萎缩变薄,真皮层胶原排列紊乱,皮下脂肪被纤维组织替代,附件结构(如毛囊、汗腺)完全缺失。
二、形态特征
-
挛缩性瘢痕
-
外观:凸起、坚硬的瘢痕块,表面可能呈蹼状或环状结构。
-
颜色:淡红色或白色,因血液循环差而显苍白。
-
范围:多见于面部、颈部、关节等活动部位,瘢痕深而厚,范围较大。
-
萎缩性瘢痕
-
外观:凹陷或平坦状,边界清晰,表面可能呈皮革样坚硬。
-
颜色:灰白色,因表皮萎缩而显透亮。
-
范围:常见于头皮、胫前区等皮下组织薄弱部位,瘢痕组织与深层肌肉、肌腱紧密粘连。
三、症状表现
-
挛缩性瘢痕
-
功能障碍:瘢痕收缩导致关节伸展受限(如手部畸形)、器官移位(如眼睑外翻),严重者可致水平视野丧失。
-
局部症状:触感紧绷,活动时疼痛或瘙痒,长期挛缩可能影响骨骼、肌肉、血管发育。
-
萎缩性瘢痕
-
功能障碍:瘢痕牵拉导致关节活动受限、肌腱粘连引发疼痛、神经卡压产生感觉异常。
-
局部症状:表皮菲薄,易破损形成溃疡,长期不愈可能恶变为鳞状上皮癌;触感柔软但坑洼不平,摩擦后易出血。
四、治疗方式
-
挛缩性瘢痕
-
手术治疗:
-
Z成形术:通过皮肤移植调整瘢痕方向,缓解挛缩。
-
皮瓣移植:复杂病例采用游离皮瓣修复,恢复功能与外观。
-
非手术治疗:
-
压力治疗:穿戴弹力衣或夹板,抑制瘢痕增生。
-
激光治疗:软化瘢痕组织,促进药物吸收。
-
药物导入:使用抗纤维化药物,减轻炎症反应。
-
萎缩性瘢痕
-
手术治疗:
-
皮瓣修复:切除瘢痕后,采用皮瓣或肌皮瓣移植,恢复深层组织功能。
-
分层修复:结合激光微创技术,改善瘢痕结构。
-
非手术治疗:
-
激光治疗:通过点阵激光促进胶原再生,填补凹陷。
-
填充注射:使用自体脂肪或透明质酸填充瘢痕,改善外观。
-
药物外用:涂抹积雪苷霜、硅酮凝胶等,抑制瘢痕增生。
五、预后效果
-
挛缩性瘢痕
-
早期干预:伤后1个月内通过理疗、夹板固定,可有效改善功能。
-
长期预后:术后需持续2年功能锻炼,儿童患者若未及时处理,可能因皮肤延展性差导致发育受限。
-
萎缩性瘢痕
-
修复难度:组织缺损导致修复材料不足,术后复发率高达30%-40%。
-
功能恢复:皮瓣移植后功能与外观显著改善,但耐磨性及色素沉着仍需长期管理。
-
-

-
我院(西安疤愈瘢痕诊疗中心)采用综合多维疤痕修护体系,通过光电仪器、微创手术、药物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。疤痕组织的功能和外观能得到明显的改善,变得更加平滑和美观。综合祛疤体系改变了传统疤痕治疗的局限性,接诊医生会根据疤友个体特质,详细了解疤痕的病因、皮肤破损等综合信息,从而制定多维度、个性化疤痕治疗方案,进行深层修复疤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