挛缩性疤痕是深度烫伤后常见的并发症,因皮肤及皮下组织在愈合过程中胶原过度增生、收缩力增强,导致疤痕牵拉周围正常组织,造成关节活动受限、畸形甚至功能障碍。本文从医学角度系统梳理治疗策略,助患者科学康复。

一、挛缩性疤痕的核心特征与危害
-
形成机制:Ⅲ度及以上烫伤破坏真皮层及皮下组织,愈合时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,胶原纤维排列紊乱,形成“挛缩带”。常见于关节屈侧(如腋窝、肘窝、指蹼)、颈部、面部等部位。
-
临床影响:轻则影响美观,重则导致肢体畸形、关节僵硬、吞咽/呼吸受阻(如颈部疤痕),甚至致残。儿童患者因生长发育期疤痕牵拉,可能引发骨骼发育畸形。

二、非手术治疗:早期干预与功能维护
1. 压力疗法
-
原理:通过持续加压(15-25mmHg)抑制疤痕增生,减少胶原沉积,软化疤痕。
-
方法:定制弹力衣、弹力套或硅胶贴片(如Mepiform),需每日佩戴18-22小时,持续6-12个月甚至更久。儿童需定期调整尺寸以适应生长。
2. 药物治疗
-
外用:硅酮凝胶、洋葱提取物(如Contractubex)、糖皮质激素软膏(如卤米松),可减轻瘙痒、抑制增生。
-
注射:曲安奈德等激素局部注射,适用于增生活跃的疤痕;博来霉素、5-氟尿嘧啶等抗增生药物可辅助治疗。
-
口服:积雪苷片、维生素E等辅助修复。
3. 激光与光电技术
-
点阵激光(CO₂/Er:YAG):刺激胶原重塑,改善疤痕质地和颜色。
-
脉冲染料激光(PDL):靶向血管,减少疤痕红斑。
-
射频/超声刀:加热深层组织,促进胶原收缩与再生。
4. 康复训练
-
物理治疗:关节活动度训练、肌肉力量训练、疤痕按摩(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,避免过度牵拉)。
-
支具固定:动态/静态支具维持关节位置,防止挛缩加重。
三、手术治疗:功能重建与外观修复
1. 手术适应症
-
严重挛缩导致关节畸形、功能障碍;
-
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有限;
-
疤痕影响呼吸、吞咽等生命功能。
2. 常见术式
-
疤痕松解术:切开挛缩带,直接解除牵拉。
-
皮肤移植:取自体健康皮肤(如大腿、背部)覆盖创面,适用于大面积缺损。
-
皮瓣移植:携带血管的皮瓣(如邻近皮瓣、游离皮瓣)修复复杂缺损,恢复血运与功能。
-
组织扩张术:皮下植入扩张器,逐步扩张正常皮肤,用于修复大面积疤痕。
-
Z-成形术/W-成形术:通过局部皮瓣旋转,打破线性疤痕牵拉,改善关节活动度。
3. 术后管理
-
严格抗感染、抗挛缩(如持续加压、支具固定);
-
配合激光、注射等辅助治疗减少复发;
-
长期康复训练维持功能。
四、综合治疗与多学科协作
挛缩性疤痕治疗需烧伤科、整形外科、康复科、心理科等多学科协作。例如:
-
儿童患者需儿科医生监测生长发育;
-
面部疤痕需联合口腔科、耳鼻喉科处理吞咽/呼吸问题;
-
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外观改变与社交焦虑。
五、预防与早期干预
-
烫伤急救:立即脱离热源,冷水冲洗30分钟以上,避免涂酱油、牙膏等民间偏方;
-
规范换药:深度烫伤需专业清创,预防感染;
-
早期加压:创面愈合后尽早开始压力治疗,抑制疤痕增生;
-
定期随访:儿童患者每3-6个月复查,监测疤痕生长与功能变化。

结语
挛缩性疤痕治疗是“功能优先,兼顾美观”的长期过程。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,结合手术与非手术手段,制定个体化方案。早期干预、规范治疗、持续康复是恢复功能、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。切勿轻信“秘方”“速效药”,延误最佳治疗时机。